4.3.2
第
2
课时 等比数列习题课
素养目
标·定方向
学习目标
核心素养
进一步理解等比数列中
a
n
与
S
n
的关系
逻辑推理 数学抽象
掌握几种与等比数列有关的求和方法
逻辑推理 数学运算
关键能力
·
攻重难
题型探究
题型一
等比数列
a
n
与
S
n
的关系
典例
1
(1)
已知正项等比数列
{
a
n
}
的前
n
项和为
S
n
,
a
1
=
1
,且-
a
3
,
a
2
,
a
4
成等差数列,则
S
n
与
a
n
的关系是
(
A
)
A
.
S
n
=
2
a
n
-
1
B
.
S
n
=
2
a
n
+
1
C
.
S
n
=
4
a
n
-
3
D
.
S
n
=
4
a
n
-
1
(2)
数列
{
a
n
}
的前
n
项和为
S
n
,对任意正整数
n
,
a
n
+
1
=
3
S
n
,则下列关于
{
a
n
}
的论断中正确的是
(
B
)
A
.一定是等差数列
B
.可能是等差数列,但不会是等比数列
C
.一定是等比数列
D
.可能是等比数列,但不会是等差数列
[
解析
]
(1)
设
等比数列的公比为
q
(
q
>0)
,
由
a
1
=
1
,且-
a
3
,
a
2
,
a
4
成等差数列,
得
2
a
2
=
a
4
-
a
3
,即
2
q
=
q
3
-
q
2
,得
q
=
2.
所以
S
n
=
,则
S
n
=
2
a
n
-
1.
(2)
a
n
+
1
=
3
S
n
,
a
n
=
3
S
n
-
1
,故
a
n
+
1
-
a
n
=
3
a
n
,即
a
n
+
1
=
4
a
n
(
n
≥
2)
,而
n
=
1
时,
a
2
=
3
S
1
=
3
a
1
,可知该数列不是等比数列.当
a
n
=
0
时,数列
a
n
为等差数列.故本题正确答案为
B
.
[
规律方法
]
关于等比数列
S
n
与
a
n
的关系
(1)
S
n
与
a
n
的关系可以由
S
n
=
得到,一般已知
a
1
,
q
即可得到二者之间的关系,也可以通过特殊项验证判断.
(2)
S
n
-
S
n
-
1
=
a
n
(
n
≥
2)
是
S
n
与
a
n
之间的内在联系,既可以推出项
a
n
-
1
,
a
n
,
a
n
+
1
之间的关系,
也可得到
S
n
-
1
,
S
n
,
S
n
+
1
之间的关系,体现了
S
n
与
a
n
关系的本质.
【对点训练】
❶
(1)
等比数列
{
a
n
}
,若已知
a
n
=
3
n
-
1
,则
S
n
与
a
n
的关系是
__
S
n
=
a
n
-
__
;
(2)
记
S
n
为数列
{
a
n
}
的前
n
项和.若
S
n
=
2
a
n
+
1
,则
S
6
=
__
-
63
__
.
[
解析
]
(1)
S
n
=
=
a
n
-
.
(2)
依题意,
作差得
a
n
+
1
=
2
a
n
,
所以数列
{
a
n
}
是公比为
2
的等比数列,
又因为
a
1
=
S
1
=
2
a
1
+
1
,
所以
a
1
=-
1
,所以
a
n
=-
2
n
-
1
,
所以
S
6
=
=-
63.
题型二
分组转化求和
典例
2
已知数列
1
,
1
+
2
,
1
+
2
+
2
2
,
…
,
1
+
2
+
2
2
+
…
+
2
n
,
…
.
(1)
求其通项公式
a
n
;
(2)
求这个数列的前
n
项和
S
n
.
[
分析
]
注意观察数列的每一项可以发现,数列的第
1
,
2
,
…
n
项依次为等比数列
{
a
n
}
的前
n
项和,其中
a
n
=
2
n
-
1
.
求该数列各项的和可先求通项
a
n
,再依
a
n
的特征选择求和方法.
[
解析
]
(1)
a
n
=
1
+
2
+
2
2
+
…
+
2
n
-
1
=
=
2
n
-
1.
∴
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为
a
n
=
2
n
-
1.
(2)
S
n
=
a
1
+
a
2
+
a
3
+
…
+
a
n
=
(2
1
-
1)
+
(2
2
-
1)
+
(2
3
-
1)
+
…
+
(2
n
-
1)
=
(2
+
2
2
+
2
3
+
…
+
2
n
)
-
n
=
-
n
=
2
n
+
1
-
n
-
2.
[
规律方法
]
分组转化求和法
如果一个数列的每一项是由几个独立的项组合而成,并且各独立项也可组成等差或等比数列,则该数列的前
n
项和可考虑拆项后利用公式求解.
【对点训练】
❷
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
{
a
n
}
,
a
1
=
1
,
a
2
a
4
=
16
,数列
{
b
n
}
的前
n
项和为
S
n
,且
S
n
=
(
n
∈
N
+
)
.
(1)
求数列
{
a
n
}
,
{
b
n
}
的通项公式;
(2)
若
c
n
=
a
n
+
b
n
,求数列
{
c
n
}
的前
n
项和
T
n
.
[
解析
]
(1)
设公比为
q
,
∵
a
1
=
1
,
a
2
a
4
=
16
,
∴
q
4
=
16
,
∵
q
>
0
,
∴
q
=
2.
∴
a
n
=
2
n
-
1
.
∵
S
n
=
,
∴
当
n
≥
2
时,
b
n
=
S
n
-
S
n
-
1
=
-
=
3
n
-
1.
当
n
=
1
时,
b
1
=
S
1
=
2
满足上式,
∴
b
n
=
3
n
-
1.
(2)
c
n
=
a
n
+
b
n
=
2
n
-
1
+
3
n
-
1.
∴
T
n
=
c
1
+
c
2
+
…
+
c
n
=
(2
0
+
2
1
+
…
+
2
n
-
1
)
+
[2
+
5
+
…
+
(
3
n
-
1)]
=
+
=
2
n
-
1
+
.
题型三
错位相减法求和
典例
3
设
{
a
n
}
是公比不为
1
的等比数列,
a
1
为
a
2
,
a
3
的等差中项.
(1)
求
{
a
n
}
的公比;
(2)
若
a
1
=
1
,求数列
{
na
n
}
的前
n
项和.
[
解析
]
(1)
设
{
a
n
}
的公比为
q
,由题设得
2
a
1
=
a
2
+
a
3
,
即
2
a
1
=
a
1
q
+
a
1
q
2
.
所以
q
2
+
q
-
2
=
0
,解得
q
=
1(
舍去
)
或
q
=-
2.
故
{
a
n
}
的公比为-
2.
(2)
记
S
n
为数列
{
na
n
}
的前
n
项和.由
(1)
及题设可得
a
n
=
(
-
2)
n
-
1
,所以
S
n
=
1
+
2
×
(
-
2)
+
…
+
n
·(
-
2)
n
-
1
,
-
2
S
n
=-
2
+
2
×
(
-
2)
2
+
…
+
(
n
-
1)·(
-
2)
n
-
1
+
n
·(
-
2)
n
.
所以
3
S
n
=
1
+
(
-
2)
+
(
-
2)
2
+
…
+
(
-
2)
n
2023-2024学年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4.3.2第2课时 等比数列习题课 学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