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章
数
列
本资料可以用与高一同步学习使用,也可以做为高三备战高考使用资料,使用对象是学生和教师。
本章知识结构图
数列
常见递推类型及方法
逐差累加法
逐商累积法
构造等比数列
{
a
n
+
}
构造等差数列
①
a
n
+
1
-
a
n
=
f
(
n
)
②
=
f
(
n
)
③
a
n
+
1
=
pa
n
+
q
④
p
a
n
+
1
a
n
=
a
n
-
a
n
+
1
化为
=
·
+
1
转为
③
⑤
a
n
+ 1
=
pa
n
+
q
n
公式法:应用等差、等比数列的前
n
项和公式
分组求和法
倒序相加法
裂项求和法
错位相加法
常见求和方法
概念
表示
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类比
解析法:
a
n
=
f
(
n
)
通项公式
图象法
列表法
递推公式
等差数列
通项公式
求和公式
性质
判断
a
n
=
a
1
+
(
n
-
1)
d
a
n
=
a
1
q
n
-
1
a
n
+
a
m
=
a
p
+
a
r
a
n
a
m
=
a
p
a
r
前
n
项和
S
n
=
前
n
项积
(
a
n
>
0)
T
n
=
等比数列
a
n
≠
0
,
q
≠
0
S
n
=
数列是特殊的函数
第一节
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
考纲解读
理解等差数列、等比数列的概念
.
掌握等差数列、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
n
项和公式
.
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,识别数列的等差关系或等比关系,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
.
了解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、等比数列的性质以及函数的关系一直是高考中的热点
.
命题趋势探究
从内容上看,等差、等比数列的性质以及与函数的关系一直是高考中的热点
.
2.
在能力方面,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
.
3.
从命题形式上看
,
以选择、填空题为主
,
难度不大
.
知识点精讲
一、基本概念
1.
数列
(1)
定义
.
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就叫做数列
.
(2)
数列与函数的关系
.
从函数的角度来看
,
数列是特殊的函数
.
在
中
,
当自变量
时
,
所对应的函数值
就构成一数列
,
通常记为
,
所以数列有些问题可用函数方法来解决
.
2.
等差数列
(1)
定义
.
一般地
,
如果一个数列从第
2
项起
,
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常数
,
则该数列叫做等差数列
,
这个常数叫做公差
,
常用字母
表示
,
即
.
(2)
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
.
若等差数列
的首项是
,
公差是
,
则其通项公式为
,
是关于
的
一次型函数
.
或
,
公差
(
直线的斜率
)(
).
(3)
等差中项
.
若
成等差数列
,
那么
叫做
与
的等差中项
,
即
或
,
.
在一个等差数列中
,
从第
2
项起
(
有穷等差数列的末项除外
),
每一项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
;
事实上
,
等差数列中每一项都是与其等距离的前后两项的等差中项
.
(4)
等差数列的前
项和
(
类似于
),
是关于
的
二次型函数
(
二次项系数为
且常数项为
0)
.
的图像在过原点的直线
上或在过原点的抛物线
上
.
3.
等比数列
(1)
定义
.
一般地
,
如果一个数列从第
2
项起
,
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非零常数
,
则该数列叫做等比数列
,
这个常数叫做公比
,
常用字母
表示
,
即
.
(2)
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
.
等比数列的通项
,
是不含常数项的指数型函数
.
(3)
.
(4)
等比中项
如果
成等比数列
,
那么
叫做
与
的等比中项
,
即
或
(
两个同号实数的等比中项有两个
).
(5)
等比数列的前
项和
注①等比数列的前
项和公式有两种形式
,
在求等比数列的前
项和时
,
首先要判断公比
是否为
1,
再由
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求和公式
,
当不能判断公比
是否为
1
时
,
要分
与
两种情况讨论求解
.
②已知
(
项数
),
则利用
求解
;
已知
,
则利用
求解
.
③
,
为关于
的指数型函数
,
且系数与常数互为相反数
.
例如等比数列
,
前
项和为
,
则
.
解
:
等比数列前
项和
,
则
.
二、基本性质
1.
等差数列的性质
(1)
等差中项的推广
.
当
时
,
则有
,
特别地
,
当
时
,
则有
.
(2)
等差数列线性组合
.
①设
是等差数列
,
则
也是等差数列
.
②设
是等差数列
,
则
也是等差数列
.
(3)
有限数列
.
①对于项数为
的等差数列
,
有
:
(
Ⅰ
)
.
(
Ⅱ
)
.
②对于项数为
的等差数列
,
有
;
(
Ⅰ
)
.
(
Ⅱ
)
.
(4)
等差数列的单调性及前
项和
的最值
.
公差
为递增等差数列
,
有最小值
;
公差
为递减等差数列
,
有最大值
;
公差
为常数列
.
特别地
若
,
则
有最大值
(
所有正项或非负项之和
);
若
,
则
有最小值
(
所有负项或非正项之和
).
(5)
其他衍生等差数列
.
若已知等差数列
,
公差为
,
前
项和为
,
则
:
①等间距抽取
为等差数列
,
公差为
.
②等长度截取
为等差数列
,
公差为
.
③算术平均值
为等差数列
,
公差为
.
2.
等差数列的几个重要结论
(1)
等差数列
中
,
若
,
则
.
(2)
等差数列
中
,
若
,
则
.
(3)
等差数列
中
,
若
,
则
.
(4)
若
与
为等差数列
,
且前
项和为
与
,
则
.
3.
等比数列的性质
(1)
等比中项的推广
.
若
时
,
则
,
特别地
,
当
时
,
.
(2)
①设
为等比数列
,
则
(
为非零常数
),
,
仍为等比数列
.
②设
与
为等比数列
,
则
也为等比数列
.
(3)
等比数列
的单调性
(
等比数列的单调性由首项
与公比
决定
).
当
或
时
,
为递增数列
;
当
或
时
,
为递减数列
.
(4)
其他衍生等比数列
.
若已知等比数列
,
公比为
,
前
项和为
,
则
:
①等间
6.1 数列全章题型与解题方法超详细(讲义)-高考一轮复习数学通用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