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章 一元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
5
.
1
导数的概念及其意义
5
.
1.1
变化率问题
素养目标
·
定方向
学习目标
核心素养
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,能描述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
数学抽象
会通过极限的方法求瞬时速度
数学抽象 数学运算
会区分曲线的割线斜率与切线斜率,并知道二者的不同
数学抽象
必备知识
·
探新知
知识点
1
瞬时速度
我们把物体在
__
某一时刻
__
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.
知识点
2
极限
在研究
t
=
1
时的瞬时速度时,我们发现,当
Δ
t
无限趋近于
0
,即无论
t
从小于
1
的一边,还是从大于
1
的一边无限趋近于
1
时,平均速度
都无限趋近于-
5.
事实上,由
=
=-
4.9Δ
t
-
5
可以发现,当
Δ
t
无限趋近于
0
时,-
4.9Δ
t
也
__
无限趋近于
0
__
,所以
v
无限趋近于
__
-
5
__
.这与前面得到的结论一致.数学中,我们把-
5
叫做
“
当
Δ
t
无限趋近于
0
时,
=
的极限
”
,记为
=-
5.
想一想:
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有什么关系?
提示
:
设运动员在
t
0
时刻附近的某一时间段
[
t
0
+
Δ
t
,
t
0
](Δ
t
<0)
或
[
t
0
,
t
0
+
Δ
t
](Δ
t
>0)
的平均速度是
,所以当不断缩短上述时间段的长度,即
Δ
t
无限趋近于
0
时,
将越来越趋近于运动员在
t
0
时刻的瞬时速度.
求瞬时速度体现了运动变化的观点.
练一练:
已知某物体的运动方程是
s
=
+
t
,则当
t
=
3s
时的瞬时速度是
(
C
)
A
.
2m/s
B
.
3m/s
C
.
4m/s
D
.
5m/s
[
解析
]
∵
Δ
s
=
+
(3
+
Δ
t
)
-
-
3
=
-
3
+
Δ
t
=
+
(
Δ
t
)
2
+
4Δ
t
,
∴
=
(
Δ
t
)
2
+
Δ
t
+
4
,
∴
=
=
4.
故选
C
.
知识点
3
曲线的切线
在研究抛物线的割线时,我们发现,当点
P
无限趋近于点
P
0
时,割线
P
0
P
无限趋近于
__
一个确定的位置
__
,这个确定位置的直线
P
0
T
称为抛物线
f
(
x
)
=
x
2
在点
P
0
(1
,
1)
处的切线.
想一想:
割线的斜率与切线的斜率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?
提示:
区
别:割线的斜率是经过曲线上两点连线的斜率;切线的斜率是以曲线上一点为切点且与曲线相切的直线的斜率.
联系:切线的斜率是割线的斜率的极限值.
练一练:
求函数
y
=
x
+
在
x
=
1
处的切线斜率.
[
解析
]
因为
Δ
y
=
(1
+
Δ
x
)
+
-
(1
+
1)
=
Δ
x
+
-
1
,
所以
=
1
-
,
所以
k
=
=
=
0.
关键能力
·
攻重难
题型探究
题型一
平均变化率的求法
典例
1
(1)
如图所示,函数
y
=
f
(
x
)
在
[1
,
3]
上的平均变化率为
(
B
)
A
.
1
B
.-
1
C
.
2
D
.-
2
(2)(2022·
陕西西安中
学高二检测
)
设地铁在某段时间内进行调试,由始点起经过
t
秒后的距离为
s
=
t
4
-
4
t
3
+
16
t
2
(
单位:米
)
,则列车运行
10
秒的平均速度为
(
A
)
A
.
10
米
/
秒
B
.
8
米
/
秒
C
.
4
米
/
秒
D
.
0
米
/
秒
[
解析
]
(1)
=
=
=-
1.
(2)
列车从开始运
行到
10
秒时,列车距离的增加量为
s
(10)
-
s
(0)
=
100
-
0
=
100(
米
)
,则列车运行
10
秒的平均速度为
=
10(
米
/
秒
)
.
[
规律方法
]
求平均变化率的方法步骤
通常用
“
两步
”
法,一作差,二作商,即:
(1)
先求出
Δ
x
=
x
2
-
x
1
,再计算
Δ
y
=
f
(
x
2
)
-
f
(
x
1
)
.
(2)
对所求得的差作商,即
=
=
.
【对点训练】
❶
(1)
已知一物体的运动方程为
y
=
f
(
t
)
=
2
t
2
+
1
,其中
t
的单位是
s
,路程单位为
m
,那么物体在时间
[1
,
1
+
Δ
t
]
内的平均速度为
(
C
)
A
.
4
B
.
4Δ
t
C
.
4
+
2Δ
t
D
.
2Δ
t
(2)
物体甲、乙在时间
0
到
t
1
范围内路程的变
化情况如图所示,下列说法正确的是
(
C
)
A
.在
0
到
t
0
范围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
B
.在
0
到
t
0
范围内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
C
.在
t
0
到
t
1
范围内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
D
.在
t
0
到
t
1
范围内甲的平均速度小于乙的平均速度
[
解析
]
(1)
由题意,
Δ
y
=
f
(1
+
Δ
t
)
-
f
(1)
=
2(1
+
Δ
t
)
2
+
1
-
3
=
4Δ
t
+
2(Δ
t
)
2
,
所以
=
=
4
+
2Δ
t
.
(2)
在
0
到
t
0
范围内,甲、乙所走的路程相同,时间一样,所以平均速度相同;在
t
0
到
t
1
范围内,甲、乙所用的时间相同,而甲走的路程较多,所以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.
题型二
瞬时变化率
(
瞬时速度
)
的求法
典例
2
已知质点
M
按规律
s
=
2
t
2
+
3
做直线运动.
(
位移单位:
cm
,时间单位:
s
)
(1)
当
t
=
2
,
Δ
t
=
0.01
时,求
;
(2)
当
t
=
2
,
Δ
t
=
0.001
时,求
;
(3)
求质点
M
在
t
=
2
时的瞬时速度.
[
分析
]
先求
Δ
s
,
Δ
s
=
s
(
t
+
Δ
t
)
-
s
(
t
)
=
2(
t
+
Δ
t
)
2
+
3
-
(2
t
2
+
3)
=
4
t
·Δ
t
+
2(Δ
t
)
2
,再求
,最后代值,
Δ
t
越接近于
0
,
就越接近某时刻的瞬时速度.
[
解析
]
=
=
=
4
t
+
2Δ
t
.
(1)
当
t
=
2
,
Δ
t
=
0.01
2023-2024学年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5.1.1变化率问题 学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