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数列
章末整合提升
知识体系构建
数列
数列
数列
要点专项突破
要点一
由递推公式求数列的通项公式
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数列的核心之一,它如同函数的解析式一样,有解析式便可研究其性质;而有了数列的通项公式便可求出任一项及前
n
项和,所以求数列的通项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和关
键点.
典例
1
已知数列
{
a
n
}
中,
a
1
=
1
,且
a
n
+
1
-
a
n
=
3
n
-
n
,求数列
{
a
n
}
的通项公式.
[
解析
]
由
a
n
+
1
-
a
n
=
3
n
-
n
,
得
a
n
-
a
n
-
1
=
3
n
-
1
-
(
n
-
1)
,
a
n
-
1
-
a
n
-
2
=
3
n
-
2
-
(
n
-
2)
,
……
a
3
-
a
2
=
3
2
-
2
,
a
2
-
a
1
=
3
-
1.
当
n
≥
2
时,以上
n
-
1
个等式两端分别相加,得
(
a
n
-
a
n
-
1
)
+
(
a
n
-
1
-
a
n
-
2
)
+
…
+
(
a
2
-
a
1
)
=
3
n
-
1
+
3
n
-
2
+
…
+
3
-
[(
n
-
1)
+
(
n
-
2)
+
…
+
2
+
1]
,
即
a
n
-
a
1
=
-
.
又
a
1
=
1
,
∴
a
n
=
×
3
n
-
-
.
显然
a
1
=
1
也适合上式,
∴
{
a
n
}
的通项公式为
a
n
=
×
3
n
-
-
.
[
规律方法
]
因为
a
n
=
(
a
n
-
a
n
-
1
)
+
(
a
n
-
1
-
a
n
-
2
)
+
…
+
(
a
3
-
a
2
)
+
(
a
2
-
a
1
)
+
a
1
,所以形如
a
n
+
1
-
a
n
=
f
(
n
)
型递推关系式求通项
a
n
.
设
b
n
=
f
(
n
)
,若
{
b
n
}
可求和
,则用累加法求解.
(1)
若
f
(
n
)
是关于
n
的一次函数,累加后可转化为等差数列求和.
(2)
若
f
(
n
)
是关于
n
的二次函数,累加后可分组求和.
(3)
若
f
(
n
)
是关于
n
的指数函数,累加后可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
.
典例
2
在数列
{
a
n
}
中
,
a
1
=
2
,
a
n
+
1
=
a
n
,
求通项
a
n
.
[
分析
]
条件式可变形为
=
,当
n
变化时,除
2
倍外,后一项的分子都是前一项的分母,逐项相乘可以消去,故用累乘法求解.
[
解析
]
∵
a
1
=
2
,
a
n
+
1
=
a
n
,
∴
=
,
=
,
…
=
,
以上
n
-
1
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乘得
=
n
·2
n
-
1
,
即
a
n
=
n
·2
n
,
且
n
=
1
时,
a
1
=
2
也适合上式,
∴
a
n
=
n
·2
n
.
[
规律方法
]
若数列
{
a
n
}
满足
=
f
(
n
)(
n
∈
N
*
)
,其中数列
{
f
(
n
)}
前
n
项积可求,则可用累乘法求
a
n
.
典例
3
(1)
已知数列
{
a
n
}
满足:
a
1
=
2
,
a
n
=
(
n
≥
2)
,
求
a
n
;
(2)
已知数列
{
a
n
}
满足
a
n
+
1
=
3
a
n
+
2
(
n
∈
N
*
)
,
a
1
=
1
,
求通项公式
a
n
.
[
解析
]
(1)
由
a
n
=
两边取倒数得
-
=
1
,
∴
数列
是首项为
=
,公差为
1
的等差数列.
∴
=
+
(
n
-
1)
=
n
-
=
.
∴
a
n
=
.
(2)
∵
a
n
+
1
=
3
a
n
+
2
,
∴
a
n
+
1
+
1
=
3(
a
n
+
1)
.
又
a
1
+
1
=
2
≠
0
,
∴
数列
{
a
n
+
1}
是首项为
2
,公比为
3
的等比数列.
∴
a
n
+
1
=
2·3
n
-
1
.
∴
a
n
=
2·3
n
-
1
-
1.
[
规律方法
]
一般地,若给出的数列递推关系式是
a
n
与
a
n
+
1
的关系式,通过适当变形,能够变形为
a
n
+
1
+
f
(
n
)
与
a
n
+
f
(
n
)
的关系
(
这里
f
(
n
)
一般为常数或
n
的一次式、指数式
)
.或变形为
与
的关系式等,可用换元转化法求解.形如
a
n
+
1
=
ka
n
+
m
的递推关系一定可变形为
a
n
+
1
+
p
=
k
(
a
n
+
p
)
的形式令
b
n
=
a
n
+
p
,则
b
n
+
1
=
kb
n
即可用等比数列
{
b
n
}
求解.
要点二
等差
(
等比
)
数列的判定或证明
典例
4
(2021·
全国乙卷理
)
记
S
n
为数列
{
a
n
}
的前
n
项和,
b
n
为数列
{
S
n
}
的前
n
项积,已知
+
=
2.
(1)
证明:数列
{
b
n
}
是等差数列;
(2)
求
{
a
n
}
的通项公式.
[
解析
]
(1)
由已知
+
=
2
得
S
n
=
,且
b
n
≠
0
,
b
n
≠
,
取
n
=
1
,由
S
1
=
b
1
得
b
1
=
,
由于
b
n
为数列
{
S
n
}
的前
n
项积,
所以
·
…
=
b
n
,
所以
·
…
=
b
n
+
1
,
所以
=
,
由于
b
n
+
1
≠
0
所以
=
,即
b
n
+
1
-
b
n
=
,其中
n
∈
N
*
所以数列
{
b
n
}
是以
b
1
=
为首项,以
d
=
为公差的等差数列.
(2)
由
(1)
可得,数列
{
b
n
}
是以
b
1
=
为首项,以
d
=
为公差的等差数列,
∴
b
n
=
+
(
n
-
1)
×
=
1
+
,
S
n
=
=
,
当
n
=
1
时,
a
1
=
S
1
=
,
当
n
≥
2
时,
a
n
=
S
n
-
S
n
-
1
=
-
=-
,显
然对于
n
=
1
不成立,
∴
a
n
=
.
[
规律方法
]
已知某条件式,证明关于
a
n
(
或
S
n
)
的某个表达式成等差
(
或等比
)
数列,问题本身就给出了条件式的变形方向,可依据等差
(
等比
)
数列定义,结合
a
n
=
S
n
-
S
n
-
1
(
n
≥
2)
对条件式变形构造新数列求解.
要点三
等差、等比数列的性质
典例
5
已知数列
{
a
n
}
的前
n
项和
S
n
,满足
S
n
=
a
(
S
n
-
a
n
+
1)(
a
为常数,且
a
>0)
,且
4
a
3
是
a
1
与
2
a
2
的等差中项.
(1)
求
{
a
n
}
的通项公式;
(2)
设
b
n
=
,求数列
{
b
n
}
的前
n
项和
T
n
.
[
解析
]
2023-2024学年高中数学人教A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第四章数列 章末整合提升 学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