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.(正确的打“√”,错误的打“×”)(1)与正整数<m></m>有关的数学命题的证明只能用数学归纳法.() ×(2)数学归纳法的第一步<m></m>的初始值一定为1.() ×(3) 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. ( )√
2.用数学归纳法证明:首项是<m></m>,公差是<m></m>的等差数列的前<m></m>项和公式是<m></m>,假设当<m></m>时,公式成立,则<m></m>(). A.<m></m>B.<m></m>C.<m></m>D.<m></m> [解析]假设当<m></m>时,公式成立,只需把公式中的<m></m>换成<m></m>即可,即<m></m>. √
3.用数学归纳法证明:<m></m>,假设当<m></m>时,不等式成立,则当<m></m>时,应推证的目标不等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. <m></m>. 4.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“<m></m>”,第一步验证当<m></m>时,左边应取的项是_____________. <m></m> [解析]当<m></m>时,左边<m></m>.
探究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问题:你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<m></m>吗?
[答案](1)当<m></m>时,左边<m></m>,右边<m></m>,左边=右边,等式成立.(2)假设当<m></m>时等式成立,即<m></m>,那么当<m></m>时,<m></m>,即当<m></m>时,等式也成立.根据(1)和(2)可知,等式对任何<m></m>都成立.
新知生成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恒等式时,一是弄清<m></m>取第一个值<m></m>时等式两端项的情况;二是弄清从<m></m>到<m></m>等式两端增加了哪些项,减少了哪些项;三是证明<m></m>时结论也成立,要设法将待证式与归纳假设建立联系,并朝<m></m>证明目标的表达式变形.
新知运用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“<m></m>”,则当<m></m>时,应当在<m></m>时对应的等式的左边加上(). A.<m></m>B.<m></m>C.<m></m>D.<m></m> 方法指导先确定当<m></m>时等式左端的代数式,再确定当<m></m>时等式左端的代数式,进而确定其应当在<m></m>时对应的等式的左边加上的代数式. √
[解析]当<m></m>时,等式左端<m></m>,当<m></m>时,等式左端<m></m>.故选A.
证明:<m></m>. [解析]①当<m></m>时,左边<m></m>,右边<m></m>,等式成立.②假设当<m></m>时等式成立,即<m></m>,那么,当<m></m>时,<m></m><m></m><m></m>.根据①和②,可知等式对任何<m></m>都成立.
探究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问题: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<m></m>(<m></m>且<m></m>)时,第一步要证的不等式是什么? [答案]当<m></m>时,左边<m></m>,右边<m></m>,故第一步要证的不等式是<m></m>.
新知生成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四个关键(1)验证第一个<m></m>的值时,要注意<m></m>不一定为1,若<m></m>(<m></m>为正整数),则<m></m>. (2)证明不等式的第二步中,从<m></m>到<m></m>的推导过程中,一定要用到归纳假设,不运用归纳假设的证明不是数学归纳法,因为缺少归纳假设. (3)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<m></m>有关的不等式一般有两种具体形式:一是直接给出不等式,按要求进行证明;二是给出两个式子,按要求比较它们的大小.第二类形式往往要先对<m></m>取前几个值的情况分别验证比较,以免出现判断失误,最后猜出从某个<m></m>值开始都成立的结论,常用数学归纳法证明.
(4)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的关键是由<m></m>时成立得出<m></m>时也成立,主要方法有比较法、分析法、综合法、放缩法等.
新知运用例2已知正项数列<m></m>中,<m></m>,<m></m>,用数学归纳法证明:<m></m>. 方法指导直接利用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步骤,通过<m></m>验证不等式成立,假设<m></m>时不等式成立,证明<m></m>时不等式也成立即可.
[解析]①当<m></m>时,<m></m>,<m></m>,所以当<m></m>时,不等式成立;②假设<m></m>时,<m></m>成立,则当<m></m>时,<m></m><m></m><m></m>,所以当<m></m>时,不等式成立.由①和②可知,不等式<m></m>成立.
用数学归纳法证明:<m></m>. [解析]①当<m></m>时,<m></m>,不等式成立.②假设当<m></m>(<m></m>,且<m></m>)时,不等式成立,即<m></m>.当<m></m>时,<m></m>,不等式成立.由①和②知,原不等式在<m></m>,<m></m>时均成立.
探究3 “归纳—猜想—证明”问题设<m></m>,<m></m>,令<m></m>,<m></m>. 问题1:写出<m></m>,<m></m>,<m></m>的值,并猜想数列<m></m>的通项公式.
[答案]因为<m></m>,所以<m></m>;<m></m>;<m></m>.猜想:<m></m>.
问题2: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你的结论.[答案]①易知,当<m></m>时,猜想正确.②假设当<m></m>时猜想正确,即<m></m>,则当<m></m>时,<m></m>,所以当<m></m>时猜想正确.由①②知,对于任何<m></m>,都有<m></m>.
新知生成 “归纳—猜想—证明”的一般步骤
新知运用例3设数列<m></m>满足<m></m>. (1)当<m></m>时,求<m></m>,<m></m>,<m></m>,并由此猜想出<m></m>的一个通项公式.(2)当<m></m>时,证明:对所有的<m></m>,有<m></m>. 方法指导(1)先根据条件求<m></m>,<m></m>,<m></m>,<m></m>,再猜想数列的通项公式;(2)用数学归纳法证明.
[解析](1)由<m></m>,得<m></m>,
2023-2024学年高中数学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_§5 数学归纳法 (课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