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
6
单元
整理和复习
3.
统计与概率
第
1
课时
统
计
【教学目标】
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,进一步认识统计表,掌握整理数据、编制统计表的方法,学会进行简单统计
,
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,体会统计量的特征和
使用范围
。
【教学重难点】
重难点:
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
,
进一步认识平均数,体会统计量的特征和
使用范围
。能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,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。
【教学过程】
一、情景导入
1.
揭示课题
提问:在小学阶段,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?为什么要做统计工作?
2.
引入课题
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,经常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、比较,这样就需要进行统计。在进行统计时,又经常要用统计表、统计图,并且常常进行平均数的计算。今天我们开始复习简单的统计,这节课先复习如何设计调查表,并进行调查统计。
二、整理归纳
收集数据,制作统计表。
教师: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六(
2
)班建立“手拉手”班级,你想向“手拉手”的同学介绍哪些情况?
学生可能回答:
(
1
)身高、体重
(
2
)姓名、性别
(
3
)兴趣爱好
为了清楚记录你的情况,同学们设计了一个个人情况调查表。
课件展示:
为了帮助和分析全班的数据,同学们又设计了一种统计表。
六(
2
)班学生最喜欢的学科统计表
组织学生完善调查表,怎样调查?怎样记录数据
?
调查中要注意什么问题?
组织学生议一议,相互交流。
指名学生汇报,
再
集体评议。
组织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以小组形式展开调查,先由每个小组整理数据,再由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。
填好统计表。
统计图
1.
你学过几种统计图?分别叫什么统计图?各有什么特征?
条形统计图(清楚表示各种数量多少)
折线统计图(清楚表示数量的变化情况)
扇形统计图(清楚表示各种数量的占有率)
教师:结合刚才的数据例子,议一议什么类型的数据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更合适?
组织学生议一议,相互交流。
2.
教学例
4
课件出示教材第
97
页例
4
。
(
1
)从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?
小组交流。
重点汇报。
如:从扇形统计图可以看出,男、女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率;
从条形统计图可以看出,男、女生分别喜欢的运动项目的人数;
从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,同学们对自己的综合表现满意人数的情况变化趋势。
(
2
)还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收集数据?
组织学生议一议,并相互交流。
如:问卷调查,查阅资料,实验活动等。
(
3
)做一项调查统计工作的主要步骤是什么?
组织学生议一议,并相互交流。
指名学生汇报,并集体订正,使学生明确并板书:
a.
确定调查的主题及需要调查的数据;
b.
设计调查表或统计表;
c.
确定调查的方法;
d.
进行调查,予以记录;
e.
整理和描述数据;
f.
根据统计图表分析数据,作出判断和决策。
平均数
教师:什么是平均数?它有什么用处?
组织学生议一议,并相互交流。
指名学生汇报,并组织学生集体评议。使学生明确:平均数能直
观、简明地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,用它可以进行不同数据的比较,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。
课件展示教材第
97
页例
5
两个统计表。
①提问: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?
学生思考后回答
②小组合作学习。(课件出示思考的问题)
a.
在上面两组数据中,平均数是多少?
b.
不用计算,你能发现上面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大小吗?
c.
用什么统计量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?
③小组汇报。
第一组数据:平均数是(
1.40
+
1.43
×
3
+
1.46
×
5
+
1.49
×
10
+
1.52
×
12
+
1.55
×
6
+
1.58
×
3
)÷(
1+3+5+10+12+6+3
)≈
1.50
(
m
)
第二组数据:平均数是(
30
×
2+33
×
4+36
×
5+39
×
12+42
×
10+45
×
4+48
×
3
)÷
40=39.6
(
kg
)
④用什么统计量表示上面两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?为什么?
组织学生议一议,相互交流。
学生汇报:上面数据的一般水平用平均数比较合适。因为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。
三、课堂作业
教材第
96
页第
3
题。教材第
98
页练习二十一第
2
~
5
题,学生独立完成,集体订正。
四、课堂小结
通过本节课的学习,你有什么收获?
【教学反思】
利用身边熟悉的例子复习回顾,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,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,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,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。平均数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遥远,要多举实际的例子让学生领悟概念,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的信息,以及怎样利用好这些信息解决实际问题。
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3.统计与概率第1课时 统 计(教案)-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